特殊教育学+闽南师范大学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3-16

闽南师范大学全日制学术学位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名称:          教育学       

学科代码:           0401        

培养方向:   特殊教育学 040109   

培养单位:      教育与心理学院      

填表日期:    2025年3月13日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工作处制

2022年5月 

一、学科概况

教育学是学校重点学科,2005年获批课程与教学论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9年被确定为福建省高原学科建设学科,2021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特殊教育学二级学科授权点,依托福建省高原学科(教育学)、福建省重点学科(心理学)、福建省高校应用型学科(心理学)、福建省应用认知与人格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福建省特殊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平台,建立了多个稳定的校外见习、实训、实习基地,办学特色明显,人才培养成效突出。

二、培养方向

根据学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科基础、师资队伍、科学研究、资源环境和现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实际,特殊教育学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主要有:

1.孤独症谱系障碍者教育研究。主要研究孤独症儿童认知、学习心理特点与机制,并探索相应的辅导、教学、家庭咨询、康复的方法;

2.融合教育研究。主要研究研究融合教育的主要理论与实践方法。

三、培养目标

(一)基本要求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初步掌握扎实系统的教育学科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够使用科学的方法在特殊教育学领域进行教育理论研究、从事相关学科教学、承担教育教学管理和实践指导的专门人才。

(二)具体要求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遵纪守法,开拓进取,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培养掌握扎实系统的教育学科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宽广的教育学科和相关学科知识,了解教育学科前沿动态;能够运用教育学科基本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具有独立从事相关学科教学、科研和有关学术工作的能力;

3.应当能在特殊教育学领域开展一定的研究工作,取得一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使用第一外国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并具有初步撰写外文科研论文的能力。

4.具备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协作工作的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较强的心理素质。

四、标准学制

全日制3年。在标准学制内未完成学业的,可根据学校有关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延长在校学习年限至5年。

五、培养方式

(一)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导师组要有3~5人组成,配合导师工作,充分发挥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每位研究生所修的学位课程由导师指定。

(三)每位学生所修的选修课程由学生本人与导师协商确定,在导师指导下,可在下列范围内选择:

1.本专业所开设的选修课。

2.所在一级学科中其他二级学科开设的学位专业课和选修课。

3.本校其他学科所开设的学位专业课和选修课。

(四)硕士研究生在入学后一个月内,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出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应根据学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个人的实际,全面考虑,合理安排。对其课程学习、文献阅读、教学与科研训练、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等要求和进度做出计划和安排。研究生必须按规定时间送交个人培养计划;学位课程必须按照本专业培养计划的要求和个人培养计划填写的课程执行,否则,所修课程不计算学分;选修课程可在培养过程中根据需要做出适当调整。

(五)对未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或跨学科攻读学位的研究生,是否补休某些大学本科主干课程,由导师按需要而定,但不计学分。

六、学分学时

总学分≧38学分,其中必修课程为24学分(公共必修5学分,学科基础课不少于8学分,方向必修不少于11学分),学位专业选修课不少于11学分,其中“方向选修课”需修读6个学分,其他两个模块至少需各修满2个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

七、课程结构

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方向必修课三类;其中公共必修课35学分)、学科基础课4门8学分)、方向必修课411学分)。

选修课程包含学科方向类11门、文化素质类8门、交叉融合5(总分不少于11学分,每个模块至少修满2学分)

必修环节主要指(学术活动、科研实践、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实习、见习、研习)。

补修课程。补修课程2门,跨学科、专业或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须补修教育学学学科的本科层次主干课程2门。补修课程成绩记录在成绩单上,不计入毕业的学分要求内。

具体课程设置见附件(专业课程计划表)。

八、课程设计要求

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并密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教育实践实际应用,体现了前沿性和实用性。及时将本专业领域前沿发展动态,引入课程教学。

1.课程内容体现特殊教育学前沿性和前瞻性,兼顾了教育学科、心理学科与其它相关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注重引进先进课程资源和师资,逐步建设高水平课程。

2.交叉学科课程设置体现了学科交叉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3.注重特殊教育学案例教学的使用与开发建设,对案例教学在课程资源建设与教学方式上的应用提出明确要求,加强案例库的建设和应用。

4.遵循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结合特殊教育学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和特点,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提炼了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文化和价值等育人因素,有机融入了课程教学,充分发挥德育渗透功能,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育人效应。课程思政落实到特殊教育学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制定、教材选用、教案课件各方面,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九、课程评价

对课程学习的考核应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考察特殊教育学硕士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特殊教育学硕士课程与教师职业评价标准的有机衔接。

十、必修环节

1.学术报告(1学分)

至少公开在本学科或本培养单位的学术论坛做学术报告1次,或参加省级及以上学术会议1次。在校学习期间,学生应积极参加学校和所在培养单位举办的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报告等,在学期间必须听取20场以上的学术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填写《闽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登记表》;并由学院进行考核。

2.文献研读(1学分)

学生应完成本学科和导师指定的经典必读书目和重要学术期刊、文献专著、电子文献等的研读。导师负责对学生文献研读的指导、检查与考核,可采用读书报告、专题研讨,学生提交研读报告等方式进行,达到规定要求者,计1学分。

3.创新创业创造实践(含专业实践,1学分

学生在学期间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含“三支一扶”)或创新实践活动。社会实践可多种形式开展,包括结合学科研究开展的社会调查、田野调查、企(行)业实习实践、志愿者服务、支教、暑期“三下乡”活动等。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学业竞赛、学科技能大赛等也可以获得学分。

该实践环节(含实习、见习、研习)的实施由研究生导师具体组织、安排。实践的考核由导师组集体评定。教学实践可以是课堂教学或协助教师进行课程的答疑、批改作业或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和设计。完成课堂教学4学时或协助一门课程的答疑、批改作业。参加科研实践或专业实践的时间一般不少于四周。该实践环节必须在第二学年结束前完成。

4.中期考核

以书面和口头报告的方式,综合考察研究生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科研能力等情况,以判断其是否适宜继续攻读学位。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参照《闽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

5.科研训练

导师应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培养学生掌握科研方法,强化学生科研实践训练。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导师团队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十一、毕业要求和标准

在弹性学制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5年)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学习和其他教学环节,考试、考查成绩达到学校毕业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可申请毕业并获取相应毕业证书。

十二、学位论文

1.规范性要求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选题新颖,论点明晰,结构完整,条理清楚,逻辑清晰,文字通顺,格式规范,不得剽窃或抄袭。

2.质量要求

论文选题要符合特殊教育学专业要求。论文应比较充分掌握原始材料与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具有一定学术深度与价值的见解。展示作者对该课题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体现基本的学术研究能力。鼓励学生在取得硕士学位之前,将论文工作中取得的创新研究发现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发表。

3. 过程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工作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研究计划、开题报告、论文进展报告、论文评阅和答辩等。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并在第二学期制定论文研究计划,第三学期完成开题报告。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硕士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方可参加重复率检测和盲审达到学校规定的要求,方可进行答辩。

关于学位论文的具体要求详见《闽南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申请与学位论文答辩的有关规定》(研究生〔2019〕12号)。

十三、其他要求

学生在学期间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魄;充分发挥特殊教育学专业特长开展社会服务实践,完成劳动教育任务。

 

 

 

 

 

 

 

 

附件1

特殊教育学 专业课程计划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必修

课程

公共

必修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36

1

考试

5学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

18

2

考试

研究生综合英语

2

36

1

考试

学科

基础课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1

18

1

考试

8学分

教育原理研究专题

2

36

1

考试

教育研究方法

3

54

1

考试

中外教育思想史专题

2

36

1

考试

方向

必修课

特殊儿童测量与评估

2

36

3

考试

11学分

自闭症儿童研究专题

3

54

2

考试

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2

36

2

考试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2

36

3

考试

专业英语

2

36

2

考试

选修

课程

学科

方向类

箱庭疗法与特殊儿童康复

2

36

2

考查

1. 总计不少于11学分。

2. “学科方向类”模块修读6学分,其他每个模块至少需各修满2个学分。

3.交叉融合类模块至少开设1门课程。其中,人工智能(文

史)课程为限定性限选修课,计1学分。

自闭症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2

36

1

考查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与矫正技术

2

36

2

考查

特殊教育理论前沿

1

18

3

考查

特殊儿童感统训练

2

36

3

考查

特殊儿童应用行为分析

1

18

3

考查

神经发育障碍研究

1

18

3

考查

特殊儿童家庭康复训练

1

18

3

考查

特殊教育专业英语

1

18

3

考查

儿童游戏治疗

1

18

2

考查

目视分析和C统计

1

18

3

考查

文化

素质类

家庭生活教育

2

36

2

考查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1

18

3

考查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专题

1

18

3

考查

绘本阅读教育

1

18

3

考查

接纳承诺疗法

1

18

3

考查

特殊儿童职业教育专题

1

18

3

考查

特殊教育社会学研究专题

1

18

3

考查

萨提亚模式的学习与应用

1

18

2

考查

交叉

融合类

人工智能(文史)

1

18

2

考查

科学哲学

1

18

3

考查

行动研究

1

18

2

考查

小样本数据统计分析

1

18

2

考查

个案研究法

1

18

2

考查

补修

课程

神经解剖学

跨学科、专业考入的须补修,补修课程成绩记录在成绩单上,不计入毕业的学分要求内

 

发展心理学

必修

环节

 

学术报告

1

 

1-6

考查

 

文献研读

1

 

1-5

考查

创新创业创造实践(含专业实践)

1

 

1-6

考查

期考核

0

 

4

考查

科研训练

0

 

1-6

考查

 部分课程授课方式以工作坊形式设置。



 

地址:漳州市芗城区县前街36号

电话:0596-2527207

公众官方微信

Copyright  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