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一级学科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来源: 发布时间:2025-03-12

 

闽南师范大学全日制学术学位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名称:                教育学              

学科代码:                 0401               

培养方向:          课程与教学论 教师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特殊教育学            

培养单位:             教育与心理学院          

填表日期:           2025年3月12日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工作处  

2022年5月

一、学科概况

教育学是闽南师范大学重点建设的学科。学校2005年获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9年被确定为福建省高原学科建设学科。本学科依托福建省双一流建设主干学科,先后建立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区域农村教师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教育学实践基地”等和地方政府统筹下的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高校、政府、中小学(U-G-S)“三位一体”教师教育改革等平台和基地,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在课程与教学、教师教育、高等教育、教育督导等方面形成相对稳定和一定优势的研究方向。

本学科拥有一支一个具有雄厚师资力量和研究团队,在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和实践、课程改革与教学研究、高等教育管理、基础教育督导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本学科团队成员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1项、一般课题3项、教育部重点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已经出版专著(编著)20多部,发表系列论文300多篇。

本学科已培养13届214名研究生,研究生毕业也就业率一直保持100%。毕业生主要就职于高等院校、政府部门、中小学校等,部分硕士毕业生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

二、培养方向

(一)课程与教学论

全面地研究课程和教学的一般理论问题。课程原理重点研究的问题包括: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要素、课程构建的主要层次、课程运作、课程评价、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研究方法、课程改革等。教学原理重点研究的问题包括:教学基本理论、教学理论流派、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有效教学、深度学习、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改革等。

(二)高等教育学

全面地研究高等教育领域的一般理论问题。高等教育研究的重点问题包括:高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高等教育学术前沿、当代高等教育基本思想、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论、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高等教育评价基本理论、高等学校评估理念与技术等。

(三)教师教育学

教师教育学主要分为“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师专业化建设”两个研究方向。“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重点领域:教师教育理论研究、教师教育一体化研究、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教师教育政策与制度研究、中外教师教育比较研究;“教师专业化建设”研究重点领域:教师专业化专题研究、教师专业结构研究、学校教师文化研究、教师人事管理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等方面。

(四)特殊教育学

根据学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科基础、师资队伍、科学研究、资源环境和现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实际,特殊教育学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主要有:

1.孤独症谱系障碍者教育研究。主要研究孤独症儿童认知、学习心理特点与机制,并探索相应的辅导、教学、家庭咨询、康复的方法;

2.融合教育研究。主要研究研究融合教育的主要理论与实践方法。

三、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高层次教育学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能立志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服务。

2.掌握系统的教育学基础理论和相关专门知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开阔的学术视野,能把握国内外教育学理论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具有从事教育学研究的创新意识,能够独立从事相关领域课程开发和教学实际工作;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

3. 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具备独立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研究意识和学术品行,遵守学术规范,严谨治学,身心健康,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规定的硕士学位学术水平。

四、标准学制

标准学制为3年。

五、培养方式

在本学科导师团队指导下,采取“集体指导与个别负责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导师集体智慧和各学科领域研究优势,通过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专业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理论体系和各方向专业知识结构,研究教育学科学术前沿和改革动态,分析和解决教育实践中具体问题等,促进研究生的自主和全面发展。

六、学分学时

应修满38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35学分,必修环节不少于3学分。

七、课程结构

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学位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方向必修课三类。

(一)公共必修课

公共必修课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学分)、研究生综合英语(2学分)等。

(二)学科基础课

教育基本原理(2学分)、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1学分)、教育研究方法(2学分)、中外教育思想史专题(2学分)。

(三)方向必修课

1.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课程与教学概论(3学分)课程理论研究专题(2学分)、教学理论研究专题(2学分)、教师教育概论(2学分)、专业英语(2学分),计11学分。

2.教师教育学专业:

教师教育概论(3学分)、教师教育改革专题(2学分)、中外教师教育比较研究(2学分)、教师专业化研究专题(2学分)、专业英语(2学分),计11学分。

3.高等教育学专业:

高等教育学原理(3学分)、高等教育问题研究(2学分)、高等教育管理研究(2学分)、高等学校评价专题研究(2学分)、专业英语(2学分),计11学分。

4.特殊教育学专业:

特殊儿童测量与评估(2学分)、自闭症儿童研究专题(3学分)、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2学分)、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2学分)、专业英语(2学分),计11学分。

(四)选修课程

1.学科方向类:课程开发与设计研究(2学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研究(2学分)、比较教学论(2学分)、教学评价专题研究(2学分);教师教育改革政策研究(2学分)、教师文化专题研究(2学分)、教师专业伦理研究(2学分)、师德师风建设专题研究(2学分)、名师成长发展案例分析(2学分);高校学生管理(2学分)、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2学分)、西方高等教育名著选读(2学分);箱庭疗法与特殊儿童康复(2学分)、自闭症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1学分)、特殊儿童早期干预与矫正技术(2学分)、特殊教育理论前沿(3学分)、特殊儿童感统训练(3学分)、特殊儿童应用行为分析(3学分)、神经发育障碍研究(3学分)、特殊儿童家庭康复训练(3学分)、特殊教育专业英语(3学分)、儿童游戏治疗(2学分)、目视分析和C统计(3学分)。

2.文化素质类:中国传统文化(1学分)、自然辩证法(2学分)、科学与科技发展(1学分)、美学(1学分)、艺术史(1学分)、劳动教育、批判性思维与写作(1学分);交叉文化素质类:教育心理学专题研究(2学分)、教育人类学专题研究(1学分)、教育社会学专题研究(1学分)、教育经济学专题研究(1学分)、教育生态学专题研究(1学分)、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1学分);家庭生活教育(2学分)、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3学分)、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专题(3学分)、绘本阅读教育(3学分)、接纳承诺疗法(3学分)、特殊儿童职业教育专题(3学分)、特殊教育社会学研究专题(3学分)、萨提亚模式的学习与应用(2学分)。总学分不少于11学分。每个模块需至少修满1学分。

(五)补修课程

学校开设教育学学科本科层次主干课程,如教育学原理、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等,作为跨学科、专业或同等学力考入“教育学”研究生的补休课程。

针对跨学科、专业或同等学力考入“教育学”研究生,至少须补修其中2门。补修课程成绩记录在成绩单上,不计入教育学硕士毕业的学分要求内。

八、课程设计要求

根据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精神,密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教育学理论发展前沿与各专业领域学术研究动态,体现课程教学的前瞻性和实用性,重视课程教学内容应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

1.遵循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结合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和特点,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文化和价值等育人因素,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2.课程内容体现前沿性和前瞻性,注重引进先进课程资源和师资,结合讲座式课程与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逐步建设高水平课程。

3.兼顾学科交叉与融合,交叉学科的课程设置应体现学科交叉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4.课程思政要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制定、教材选用、教案课件各方面,贯穿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九、教学方式

课程教学要根据培养方向特点,以“启发式”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讲授、问答、研讨等多元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研讨方式在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教学组织要根据班级编制和相关课程特点,充分利用教育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平台,鼓励对课程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考核要结合课堂纪律、论文撰写、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等、环节,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考核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十、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指课程学习之外的学术报告、文献研读、中期考核、科研训练、创新创业创造实践(含专业实践)等必须完成的培养环节,总学分为3学分,不计学时。

(一)学术报告(1学分)

研究生在学期间,须听取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20场次以上,自主开设2次学术报告,参加1次省级以上(含省级)学术会议,并填写《闽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登记表》,达到规定要求者,计1学分。

(二)文献研读(1学分)

研究生应完成教育学和导师指定的经典必读书目和重要学术期刊、文献专著、电子文献等的研读。导师负责对学生文献研读的指导、检查与考核,可采用读书报告、专题研讨,学生提交研读报告等方式进行,达到规定要求者,计1学分。

(三)创新创业创造实践(含专业实践,1学分)

研究生在学期间,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含“三支一扶”)或创新实践活动,完成两个月的专业实践任务。社会实践可多种形式开展,包括结合学科研究开展的社会调查、田野调查、企(行)业实习实践、志愿者服务、支教、暑期“三下乡”活动等。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学业竞赛、学科技能大赛等也可以获得学分。

各方向专业实践要求: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的学生须在指导老师指导下,认真听课,编写教案,精心试讲,独立授课8节以上;积极参与课后辅导、作业批改等工作,并开展教学反思。教师教育学方向的学生须针对高校教师教育改革现状或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进行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一份。高等教育学方向的学生须走访高等学校,针对高校课程与教学、高校内部管理与治理、高校教育教学评价与评估开展实地调查并撰写一份调研报告。特殊教育学方向的学生须针对特殊学校或特教机构或特殊群体的教育现状进行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一份。

(四)中期考核

以书面和口头报告的方式,综合考察研究生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科研能力等情况,以判断其是否适宜继续攻读学位。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参照《闽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学生在中期考核之前应当撰写综述类论文一篇。

(五)科研训练

导师应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培养学生掌握科研方法,强化学生科研实践训练。鼓励和指导学生参与导师团队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十一、毕业要求和标准

学生在弹性学制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5年)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学习和其他教学环节,考试、考查成绩达到学校规定的硕士生毕业条件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可申请毕业并获取相应毕业证书。

十二、学位论文

1.规范性要求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选题新颖,论点明晰,结构完整,条理清楚,逻辑清晰,文字通顺,格式规范,不得剽窃或抄袭。

2.质量要求

论文选题要符合教育学一级学科专业要求。论文应比较充分掌握原始材料与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具有一定学术深度与价值的见解,展示作者对该课题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体现基本的学术研究能力。鼓励学生在取得硕士学位之前,将论文工作中取得的创新研究发现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发表。

3.过程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工作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研究计划、开题报告、论文进展报告、论文评阅和答辩等。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并在第二学期制定论文研究计划,第三学期完成开题报告。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硕士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方可参加重复率检测和盲审达到学校规定的要求,方可进行答辩。

关于学位论文的具体要求详见《闽南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申请与学位论文答辩的有关规定》(研究生〔2019〕12号)、《闽南师范大学关于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学位授予的规定》(研究生〔2019〕13号)。

 

 

 

 

 

 

闽南师范大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教育学 专业课程计划

 

(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特殊教育学)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考核

方式

备注

必修

课程

公共

必修课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36

1

考试

5学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

18

2

考试

研究生综合英语

2

36

1

考试

学科

基础课

教育基本原理

2

36

1

考试

7学分

 

教育研究方法

3

54

2

考试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1

18

2

考查

中外教育思想史专题

2

36

1

考试

方向必修课1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概论

3

54

1

考试

11学分

课程理论研究专题

2

36

2

考试

教学理论研究专题

2

36

3

考试

当代课程与教学改革专题研究

2

36

3

考试

专业英语

2

36

2

考试

方向必修课2

(教师教育学)

教师教育概论

3

54

1

考试

11学分

教师教育改革专题

2

36

2

考试

教师专业化研究专题

2

36

3

考试

中外教师教育比较研究

2

36

3

考试

专业英语

2

36

2

考试

方向必修课3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原理

3

54

1

考试

11学分

高等教育问题研究

2

36

2

考试

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2

36

3

考试

高等学校评价专题研究

2

36

3

考试

专业英语

2

36

2

考试

方向必修课4

(特殊教育学)

特殊儿童测量与评估

2

36

3

考试

11学分

自闭症儿童研究专题

3

54

2

考试

融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2

36

2

考试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2

36

3

考试

专业英语

2

36

2

考试

 

 

 

 

 

 

 

 

 

 

 

 

 

 

 

 

 

 

 

 

 

 

 

 

 

学科方向类

(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学、教师教育学)

课程开发与设计研究

2

36

3

考查

总计不少于11学分。每个模块至少需修满1个学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研究

2

36

3

考查

教师教育改革政策研究

2

36

3

考查

师德师风建设研究专题

2

36

3

考查

比较教学论

2

36

4

考查

教学评价专题研究

2

36

3

考查

教师文化专题研究

2

36

3

考查

教师专业伦理研究

2

36

4

考查

名师成长发展案例分析

2

36

4

考查

高校学生管理

2

36

4

考查

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

2

36

3

考查

西方高等教育名著选读

2

36

3

考查

学科方向类

(特殊教育学)

箱庭疗法与特殊儿童康复

2

36

2

考查

自闭症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2

36

1

考查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与矫正技术

2

36

2

考查

特殊教育理论前沿

1

18

3

考查

特殊儿童感统训练

2

36

3

考查

特殊儿童应用行为分析

1

18

3

考查

神经发育障碍研究

1

18

3

考查

特殊儿童家庭康复训练

1

18

3

考查

特殊教育专业英语

1

18

3

考查

儿童游戏治疗

1

18

2

考查

目视分析和C统计

1

18

3

考查

文化素质类

(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学、教师教育学)

中国传统文化选读

1

18

2

考查

自然辩证法

2

36

3

考查

科学与科技发展

1

18

4

考查

美学概论

1

18

4

考查

艺术史

1

18

3

考查

劳动技术教育

1

18

4

考查

批判性思维与写作

1

18

4

考查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1

18

1

考查

文化素质类

(特殊教育学)

家庭生活教育

2

36

2

考查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1

18

3

考查

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专题

1

18

3

考查

绘本阅读教育

1

18

3

考查

接纳承诺疗法

1

18

3

考查

特殊儿童职业教育专题

1

18

3

考查

特殊教育社会学研究专题

1

18

3

考查

萨提亚模式的学习与应用

1

18

2

考查

交叉融合类

(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学、教师教育学)

人工智能(文史)

1

18

2

考查

教育心理学专题研究

2

36

3

考查

教育人类学专题研究

1

18

3

考查

教育社会学专题研究

1

18

3

考查

教育经济学专题研究

1

18

4

考查

教育生态学专题研究

1

18

4

考查

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

1

18

4

考查

交叉融合类

(特殊教育学)

人工智能(文史)

1

18

2

考查

 

科学哲学

1

18

3

考查

 

行动研究

1

18

2

考查

 

小样本数据统计分析

1

18

2

考查

 

个案研究法

1

18

2

考查

 

补修

课程

教育学原理

跨学科、专业或同等学力考入的研究生须补修2门。补修课程成绩记录在成绩单上,不计入毕业的学分要求内。补修课程应在第四学期之前完成。

青少年发展心理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

现代教育技术

 

必修

环节

 

学术报告

1

 

1-6

考查

 

文献研读

1

 

2

考查

 

创新创业创造实践(含专业实践)

1

 

1-6

考查

 

期考核

0

 

4

考查

 

科研训练

0

 

1-6

考查

 

 

 

 

地址:漳州市芗城区县前街36号

电话:0596-2527207

公众官方微信

Copyright  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