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1
闽南师范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名称: 现代教技术
专业学位类别(领域)代码: 045114
培养单位: 教育与心理学院
填表日期: 2025年3月12日
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工作处制
2022年6月
一、学科概况
教育学是我校重点建设的学科。2005年获课程与教学论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获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9年被确定为福建省高原学科建设学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涵盖17个学科领域。其中,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在课程教学论方向下于2009年招收信息技术教育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015年开始招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学生主要来源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师、开发管理人员和教育技术学应届本科毕业生。
二、培养方向
培养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中小学信息科学与技术类课程专任教师及信息化部门技术或综合型管理人员。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基础教育领域及相关行业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扎实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知识、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一定科研能力的信息技术学科专任教师、教学(培训)设计师和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具体要求为: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关爱学生,立德树人,为人师表,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系统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和扎实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基础,了解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前言和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胜任并能创造性地开展现代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实践、技术服务以及教学管理工作。
4.具有较强的现代教育技术反思与研究能力,善于发现教育教学与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分析总结、研究,指导现代教育技术实践与改革。
5.具有较强的数字化资源、技术整合应用能力,拥有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人生理念。
6. 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与资料。
四、招生对象
本学位点招收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毕业人员。
五、标准学制
一般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六、培养方式
全日制,实行导师为第一责任人制度,由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
七、学分学时
总学分不低于41 学分。其中,必修课程23 学分,选修课不低于8 学分,教育实践类10学分。
八、课程结构
课程分为必修、选修和补修三个基本模块。其中,必修部分包括公共必修课(6学分)、学科基础课(9学分)和方向必修课(8学分);选修部分(8学分)由学科素养、教育专业、专业特色和交叉融合四类课程构成。具体课程参见附表1。
九、课程设计要求
课程设计必须突出专业性、实用性、规范性和思政性。其规范性是通过课程教学大纲来体现,通常必须包含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目标、具体教学内容及安排、考核方式与评价细则。
十、课程评价
课程成绩由出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和期末考核等部分构成,并制定考核细则。
十一、必修环节
1.学术报告(1 学分)
学生应积极参加学校和所在培养单位举办的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报告等,在学期间必须听取 10 场以上的学术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填写《闽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登记表》,并由学院进行考核。
2.文献研读(1 学分)
学生应完成本学科和导师指定的经典必读书目和重要学术期刊、文献专著、电子文献等的研读。导师负责对学生文献研读的指导、检查与考核,可采用读书报告、专题研讨,学生提交研读报告等方式进行,达到规定要求者,计 1 学分。
3.中期考核
按照《闽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执行。重点考核学生学分修读、论文开题、教学实践等方面完成情况。需提交一篇和毕业论文选题相关的综述(字数不少于 3000 字,知网查重率低于15%)。
4.实践教学
累计时间为 1.5 学年,由理论导师和行业导师的协同指导,包括校内实训、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等内容,在中职或中小学校开展实践教学时间不少于 1 学期。
(1)校内实训(2 学分):校内实训不少于 32 学时,由校内指导教师及校外指导教师共同参与指导,主要任务包括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以及教学语言运用、板书、新媒体使用等模拟练习。可采取课例分析、说课、微格教学、虚拟仿真实训以及教育教学技能比赛等形式实施校内实训。其中课例分析、说课、虚拟仿真实训可依托专业必修课开展;教育教学技能比赛可采取三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比赛、普通话比赛、课件制作比赛、教学设计比赛、说课及试讲比赛和案例评析比赛等多种形式,通过第二课堂等途径开展。
(2)教育见习(1 学分):以集中见习的形式于第 1-3 学期进行,由校内指导教师及见习单位指导教师共同参与指导。主要任务包括:
①教学观摩。本科为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听课不少于 8 节,本科为非师范类专业或跨专业学生听课不少于 12 节,其中公开课听课次数不少于 2 次;观摩主题班会或幼儿园半日活动和游戏活动不少于 1次。
②教研观摩。观摩学校教研活动不少于 3 次;观摩县区级以上教研活动不少于 1 次。参加教育管理专家或教学一线名师的专题报告会不少于 2 次。
(3)教育实习(4 学分):以集中实习的形式于第4学期进行,时间为 18 周,由校内指导教师及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共同参与指导,具体任务包括:①教育实习准备。培养院校应与实践基地共同开展入驻前的动员工作,向学生介绍实践基地状况、了解基地导师情况,帮助学生了解基地学校教学进度,指导学生熟悉教材,开展备课、撰写教案和试讲等。②学科教学实践。学生在理论导师和行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开展学科教学实践工作,主要包括:进行课堂观摩,本科为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每周听课不少于 4 节,本科为非师范类专业或跨专业学生不少于 6 节;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开展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实习期间独立撰写教案并讲授新课不少于 6 节;参与辅导、作业批改、考试及阅卷等工作。理论导师可采用驻校指导、巡回指导和远程指导等多种方式和行业导师联合开展讲评,讲评次数不少于 2 次。③班级管理实践。参加班级集体活动,了解学生和班级文化,熟悉班主任工作内容和流程,参与集体教育、个别教育以及家校社协同育人活动等;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真搜集和分析相关教育案例;独立组织班级集体活动,如主题班会、报告会、团会、中队会、半日活动和游戏活动等,活动次数不少于 2次。④教学研究实践。学生应积极参加实践基地的教研活动。参加教研活动不少于 6 次。围绕教育实践研究的主题,结合教育实践中的教育教学问题,开展教育反思。每月撰写教育实践反思报告不少于 1篇。围绕学位论文的研究问题,收集相关实践案例、调研材料和参考素材等,为撰写教育研习报告和学位论文做好充分准备。
(4)教育研习(1 学分):贯穿于实践教学全过程,应与课程学习和论文撰写有机结合。教育研习的主要任务是围绕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或教育实践研究的主题,开展教育调查研究、课堂观察研究等,并通过课堂实录、教育日志、教育教学案例等记录自己的反思与收获。学生在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期间,至少各撰写 1 份不少于 3000 字的教育研习报告。报告的形式可为调查研究报告、教学反思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报告内容一般应包括现状与问题、成因分析和改进建议等。
十二、毕业要求和标准
在弹性学制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5年)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学习和其他教学环节,考试、考查成绩达到学校毕业要求,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可申请毕业并获取相应毕业证书。
十三、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达到如下标准:
1. 学位论文选题应与现代教育技术专业领域的培养目标相一致,一般来源于基础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2. 学位论文应符合研究规范并凸显应用价值,但论文的研究范式不做严格规定。通常论文正文部分字数不应少于3万字;
3. 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该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基础教育专业教师或教学研究管理人员;
4.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5. 在第三学期末举行学位论文开题答辩,第六学期论文答辩。
十四、其他要求
跨专业考生补修本学科主干课程:《教育技术学导论》、一门《高级程序语言设计》。
现代教育技术 专业课程计划(2025版)
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 学期 | 考核 方式 | 备注 |
必修 课程 | 公共 必修课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36 | 1 | 考试 | 6学分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 | 18 | 2 | 考试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 | 1 | 18 | 2 | 考试 |
研究生综合英语 | 2 | 36 | 1 | 考试 |
学位 基础课 |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 1 | 18 | 2 | 考试 | 9学分 |
教育原理 | 2 | 36 | 1 | 考查 |
教育研究方法 | 2 | 36 | 2 | 考试 |
课程与教学论 | 2 | 36 | 3 | 考试 |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 2 | 36 | 3 | 考试 |
专业 必修课 |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材分析 | 2 | 36 | 1 | 考试 | 8学分 |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 | 2 | 36 | 1 | 考试 |
数字教材制作与专题研究 | 2 | 36 | 1 | 考试 |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数据分析与实践 | 2 | 36 | 3 | 考试 |
选修 课程 | 学科 素养类 |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案例分析 | 1 | 18 | 2 | 考查 | 1.总计不少于8学分。 2.学科素养类、教育专业类和专业特色类等3个模块至少各开设2门课程,每门课程1-2学分。 3.交叉融合类模块至少开设1门课程。其中,人工智能(文史)课程为限定性限选修课,计1学分。 |
专业文献信息检索与分析 | 1 | 18 | 3 | 考查 |
教育美学 | 1 | 18 | 1 | 考查 |
教育 专业类 |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与应用 | 2 | 36 | 2 | 考查 |
网络教育应用 | 2 | 36 | 3 | 考查 |
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 | 2 | 36 | 1 | 考查 |
专业 特色类 | 网络编程基础及其实务 | 2 | 36 | 2 | 考查 |
中小学steam创新课程开发实践 | 1 | 18 | 1 | 考查 |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 1 | 18 | 2 | 考查 |
交叉 融合类 | 人工智能(文史) | 1 | 18 | 2 | 考查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1 | 18 | 3 | 考查 | |
补修 课程 | 教育技术学导论 | 跨学科、专业考入的研究生,须补修不少于2门课程。随本科师范生学习,不计学分。 |
程序设计语言(一门) |
实践 必修 环节 | 专业文献研读 | 1 | 16 | 1-6 | | 10学分 |
行业讲座及报告 | 1 | 16 | 1- 6 | |
实践教学 | 校内实训 | 案例评析技能 | 2 | 10 | 1-3 | |
说课技能 | 10 | |
信息技术教学技能 | 12 | |
校外实践 | 教育见习 | 1 | 听课8~12节,观摩教研活动不少于3次,参加专家名师专题报告会不少于2次,观摩主题班会不少于1次 | 1-3 | |
教育实习 | 4 | 听课4~6节,独立撰写教案、讲授新课不少于6节,参加教研活动不少于6次,撰写教育实践反思报告4篇以上,参加主题班会不少于2次 | 4 | |
教育研习 | 1 | 撰写1一份不少于3000字的教育研习报告 | 1-4 | |
中期考核 | 按《闽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实施 | | | 4 | | 不计学分 |
十五、必读、选读书目及重要学术期刊
1.《现代极简教育技术》,黎加厚 鲍贤清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中国智能教育技术发展报告(2019-2020)》,陈向东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20。
3.《教育技术学学科地图》,李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4.《信息技术教育学》,胡航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5.《第四次教育革命:人工智能如何改变教育》,[英]安东尼•塞尔登,奥拉迪梅吉•阿比多耶,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6.《融合与创新:教育信息化理论发展》,胡钦太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7.《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徐福荫编著,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8.《教育技术:定义与评析》,(美)贾纳斯泽乌斯基,莫伦达 主编,程东元,王小雪,刘雍潜 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9.《中国网络教育政策变迁——从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到MOOC》,郭文革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0.《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张立新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11.《媒体与学习的双重变奏:教育技术学的生成发展与国际比较研究》,桑新民等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2.《信息化教育:理念、环境、资源与应用》,王继新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3.《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一场正在到来的教育变革》,乔纳森•伯格曼(作者),亚伦•萨姆斯(作者),宋伟(译者),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14.《教育变革的新意义》(第4版),Michael Fullan,武云斐(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5.《基于脑的课堂教学框架设计与实践应用》,李金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6.《有效教学》,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7.《教学设计原理》,加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8.《移动微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吴军其,李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19.《基于数字技术的学习科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林立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0.《剑桥学习科学手册》,(美)索耶主编,徐晓东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1.《学习科学与教学技术》,茅育青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22. 教育技术期刊:《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杂志》、《现代远距离教育》、《开放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