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闽南非遗,传唱文化古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在闽南地区,代代相传的非遗文化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以及历史条件的不断改变而变化,有些仍然存留,而有些却近乎湮没。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地保护与传承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科学学院青年志愿者中心特开展“青心向党迎百年,红色基因代代传”之“讲述闽南非遗,传唱文化古韵”主题活动,并于2021年5月16日在逸夫楼405组织举办“讲述闽南非遗,传唱文化古韵”决赛。此次比赛,通过闽南非遗微课的形式,积极动员学生深入了解并弘扬闽南非遗文化,以促进闽南非遗文化焕发新活力,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达到弘扬传统文化和育人的双重目的。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优秀学子,去聆听悠悠古韵,走近闽南非遗吧!
一等奖
快乐星球队
红砖民居聚落于乡间原野,辉映于林间竹下。蓝天下,红墙燕尾显得十分轻盈灵动,是闽南大地的文化瑰宝。“红砖白石双拨器,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式”,这是红砖厝建筑风格最为生动的写照。红砖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族为中心建立,在这种以宗祠为中心的聚落社会中,民居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次序、等级、伦理,雕梁画栋中的灵魂跨越时空,仿佛是先辈向后辈嘱咐着治家处事的良言箴语。参赛选手以“闽南古厝”为主题,走进红砖厝的深处,探求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最后以片段教学的形式呈现了一场视听盛宴,让我们从中品味出了深厚的人文积淀。
青年说
红砖古厝,是浪迹天涯的赤子根脉所系的精神家园。每当仰头看见古厝上的燕尾脊,我们都应该牢记祖辈们的殷切期盼,发挥爱拼才会赢的闽南精神,创造属于我们新一代闽南人的历史。也欢迎外地的朋友来闽南转转,届时我一定备上薄筵,以尽地主之谊。
二等奖
童谣队
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参赛选手结合本专业所学,选择了幼儿感兴趣的闽南童谣这一主题。闽南童谣源于生活,描绘了闽南的风俗民情。元宵圆是泉州的一种特色小吃,每到元宵节,家家户户都会做元宵圆,小朋友们对元宵圆的制作过程很感兴趣,因此参赛选手设计了童谣游戏《元宵圆》,让幼儿在游戏中再现生活情景,体验做元宵圆的过程。以音乐游戏为载体,创编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的童谣游戏,让幼儿在音乐与律动中感受生活,轻松愉快地参与游戏,感受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亲切与和谐,获得良好的体验。
青年说
我虽然不是闽南人,但是对闽南文化很感兴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闽南童谣,语言浅显易懂,内容朴实自然,积淀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内容,是帮助儿童学习语言、认识社会与生活的重要载体。希望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能被更多人熟知,获得更好的传承。
二等奖
剪纸鹤队
本团队所选择的主题是闽南非遗剪纸,这一灵感主要来自于闽南师大2019级的录取通知书,通知书整体主要采用的便是闽南剪纸。闽南剪纸艺术是闽南地区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艺人们通过文学、戏曲题材来制作剪纸,抒发善恶观念,寄托人生美好善良的愿望,具有浓厚的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闽南剪纸始于唐代,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它由刺绣底样、婚庆饰品逐步升华为民间艺术并步入艺术的殿堂,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了更好的保护与传承闽南剪纸,团队成员进行了精心的前期准备,为大家带来了一场闽南剪纸的视觉盛宴。
青年说
选择闽南剪纸文化作为课题,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此类闽南民间文化加以重视,进行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使得闽南民间传统剪纸艺术犹如一株常青藤,永驻青春。新一代的我们理应积极了解并热爱精彩荟萃的剪纸文化,自觉传承和创新剪纸文化!
三等奖
斗阵队
闽南童玩是闽南人民在长期生活劳动中为孩童创造的游戏,是历经一代又一代闽南人的创造、改编、演变并传承下来的闽南文化遗产,是闽南人最有趣、最珍贵的童年记忆之一。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闽南童玩宛如一颗明星,照亮一代又一代的闽南儿童的星空,对激发孩子的思考力、创造力与想象力,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形成健全人格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在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份美好却逐渐被大众遗忘。为了保护和弘扬闽南童玩,此团队选择了这一主题进行片段教学,让闽南童玩更加深入人心。
青年说
浸润童心,我们从闽南童玩的变迁、传承、创新三个方面入手,结合现场沉浸式体验,和大家一起重温童年的美好回忆。在感受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的同时,共同探索闽南童玩的创新路径及其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的运用,将闽南文化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传承闽南文化。
三等奖
漳浦剪纸队
漳浦剪纸主要用剪、撕、刻的手法制作,最早流行于漳浦县的村镇,现如今,这样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面临从业人员不多、经典剪纸作品急需保护的问题。参赛选手借此契机,选择了漳浦剪纸,希望可以通过片段教学的方式引起同学们对漳浦剪纸的关注,以探索互动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漳浦剪纸的了解,以课件展示、动手制作的方式激发同学们的学习、保护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
青年说
闽南非遗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可是随着生活的改善,一些“非遗”似乎不那么受重视了,需要靠项目申报的方式来保护自身,甚至有些没有被列入申遗的非遗在偏远村面临消亡。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要保护,是因为它蕴藏着传统文化最深的根源。让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携手同行,让非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三等奖
鹞鹰队
本团队主要介绍的是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它产生于唐代,元明时期泉港海船制造技艺达到鼎盛。林配宗老先生是这项技艺的申遗者,林配宗说道“福船代表的是一段历史,一段文化,需要有人去传承,为了传承,我愿付出一生”。团队成员深深为林配宗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执着专注所打动;当再进一步探究福船文化和历史时,发现有着更多的人在为这项文化的传承而努力奋斗着,他们大多是五六十岁的老年人,团队想借此机会,通过讲述关于福船制造技艺的故事,向大家传播福船精神,吸引更多年轻人学习传承老一辈匠人们开拓创新、拼搏奋斗、不畏艰难的品质态度。
青年说
福船代表的是一段历史,一段文化,需要我们后人去传承。除此之外,我们想对大家说,我们或许可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了解学习更多的闽南文化,将这些文化讲述给更多的人,让这些精神代代相传。
讲述闽南非遗,传唱文化古韵,以闽南文化滋养人,筑牢文化自信。通过开展此次活动,教科学子在搜集整理过程中加深对本地区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于文化原乡中筑牢文化自信,争做保护和传承闽南文化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