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 欢迎您!建议IE8以上或360浏览器浏览本网站

2025年寒假社会实践|舌尖上的春节:解锁美食里的文化基因(省外篇)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总体目标,厚植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和文化担当,教育与心理学院组织“舌尖上的春节:解锁美食里的文化基因”实践队,在成功申遗后的首个春节前夕探寻家乡春节美食,以饮食延续记忆,增强民族向心力。春节美食不仅是简单的食物,还是岁月沉淀的文化瑰宝,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告别闽地,实践小分队再度出发!这一次,我们将奔赴各地,探寻春节美食背后的文化密码,一起开启这场年味满满的美食之旅!

河南许昌—八大碗

在河南,传统八大碗是春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硬菜,不仅方便食用,还寓意着“八八大发”。实践队员走进许昌市博物馆、胖东来超市和八大碗老店,通过走访、观察与采访,了解了八大碗背后的文化意蕴,体会着八大碗的每一道菜承载的年味和凝聚的地域文化。春节时,八大碗是河南家家户户餐桌上的主角,不仅增进家人的感情,传承家族传统技艺,更让家族情感在美食文化的交融中延续。实践队员深刻感受到,八大碗不仅是一种美食、一种文化的象征,更多了一份责任和传承,希望能将春节的那份美好传递给亲朋好友,让他们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浙江衢州—龙游发糕

龙游发糕是浙江龙游县特产,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民谣“雪花飘飘,外婆炊糕”生动描绘了春节发糕带来的温馨。春节祭祀时,发糕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敬意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是龙游人民情感与文化的寄托。实践队员通过查阅《龙游县志》等相关资料,了解到发糕始于明代,因谐音“福高”寓意吉利,成为当地节日佳品。实践队员走进龙游县村民家中,通过村民的教导,实践队员学会了发糕传统制作工艺。对话村民,实践队员体会到龙游人民对传统工艺的坚守和传承。龙游发糕,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怀的寄托,一种对传统手工艺的执着守护。传统手工艺应以开放性的态度面向未来,激活内在的文化生命力。

州毕节—毕节粑粑

毕节粑粑是贵州的特色小吃。实践队员来到当地著名的毕节粑粑制作点,与经验丰富的制作者深入交流学习。采访得知,毕节粑粑需经过一整天的精心蒸煮。刚出锅时,它散发着诱人的糯香,令人垂涎欲滴。通过与制作者的交谈,队员们了解到,毕节粑粑的圆形象征着团圆和谐,寓意着家庭成员的团聚和生活的美满。这不仅是美食的传递,更是春节文化中“和合团圆”精神的体现。实践队员们不仅体验了毕节粑粑的制作过程,更在与制作者的交流中感悟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挖掘和传承春节传统文化,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云南文山—草木灰长棕

在民俗与美食文化的交织中,草木灰长粽以其独特风味与历史底蕴,成为极具特色的春节传统美食。长粽代表长久、长寿,壮族人民在新年食用长粽,希望家人健康长寿、新的一年幸福美满。实践队员深入实地,学习制作草木灰长粽,通过采访,队员了解到无论是供奉祖先还是走亲访友,草木灰长粽都不可或缺,它代表着对亲友的美好祝愿。本次实践活动深耕人文沃土,启发实践队员以守正创新,固本培元的精神,探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尽的魅力与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本次社会实践中,实践队跨越地域界限,以美食为切入点,调研多个省市,体会不同地域春节相同的文化内涵——新年祈愿、除旧布新、和合团圆等。这些元素不仅是春节文化的共同底色、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还是塑造中华儿女人格理想与价值追求,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源泉。欣欣向荣、红红火火的“炊春食韵”,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也照见一个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国。加强春节文化传播,目的在于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秉持文化自信,传承千年岁序韵味,让浓郁的年味在岁月长河中恒久飘香,续写华夏文明的华彩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