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 欢迎您!建议IE8以上或360浏览器浏览本网站

2025年寒假社会实践|舌尖上的春节:解锁美食里的文化基因(省内篇)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总体目标,厚植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和文化担当,教育与心理学院组织“舌尖上的春节:解锁美食里的文化基因”实践队,在成功申遗后的首个春节前夕探寻家乡春节美食,以饮食延续记忆,增强民族向心力。春节美食不仅是简单的食物,还是岁月沉淀的文化瑰宝,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实践小分队一同开启这场春节美食之旅,解码年味背后的文化基因

福建南平—武夷熏鹅

福建十大经典名菜之一的武夷熏鹅历史悠久,明朝时就获赞“天下一味”。直至今日,“无鹅不成席”仍是武夷山春节的独特习俗。品尝着热气腾腾的熏鹅,实践队员与当地居民围坐一堂,听他们讲述关于熏鹅的故事。武夷熏鹅是年夜饭中必不可少的佳肴,不仅承载着百姓情感、历史记忆,更突显着城市气质、文化底蕴。在这次社会实践中,实践队员不仅体验了武夷山的民俗风情,学习传统技艺,更深刻理解了春节文化中蕴含的阖家团圆的内涵。熏鹅的香气弥漫在大街小巷,触摸队员们心中最柔软的故土情结,让他们在青春的探索中找到精神力量,回应来自民族文化深处的精神召唤。

福建三明—沙县板鸭

“老房子、香板鸭、热闹年”,这是许多沙县人记忆深处最温暖的童年片段。当炊烟裹挟着板鸭咸香漫过青石板街,队员们走进沙县郑湖板鸭门店,探寻藏在人间烟火里的春节独特韵味。沙县板鸭的制作工序繁杂,每一道工序都像是生活的一个缩影,展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努力。

福建莆田—莆田红团

在莆田,红团是温暖的象征,承载着千年的记忆与情感。实践队员们深入莆田居民家中探访互动,深入了解红团制作的过程,红团外形圆、颜色红、馅料甜,象征着团圆、兴旺、美满,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在莆田春节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陈氏红团店中,队员们通过参观那些刻满历史痕迹的木质模具,回望红团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历史,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红团作为莆田人民记忆延续的重要载体,以可触、可及、可感的文化形式让人们感受着地方文化的魅力。

福建漳州—蚵仔煎

味蕾的深处是故乡。在漳州,蚵仔煎作为风靡两岸的标志性美食,蕴含着浓浓的春节韵味,寓意着阖家幸福、和谐美满。实践队员前往漳州古城,走访多家店铺,切身体验蚵仔煎制作过程。在与美食制作者的交流中,倾听蚵仔煎背后蕴藏的历史故事与思乡之声;通过文献整理、实地调研等多种途径体会漳州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深切感悟到美食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情感的寄托与文化的赓续。

中国人过年,过的是辞旧迎新的“时间之年”,更是向上向善的“文化之年”。实践队员们以美食为引,以青春视角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将春节传统的“厚家底”转化为文化传承的“新引擎”,沉浸式探索美食中蕴含的春节文化内涵。通过一道道美食、一个个习俗,队员们探寻家乡美食背后的故事,用味蕾丈量家乡土地,用镜头记录家乡烟火,循着熟悉的味道,探寻深藏心底的故乡情。在实践中,实践队员们更加坚定了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决心将“以美食为媒,以文化为魂”的理念融入未来的行动中,向世界展示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魅力,让中华文化弦歌不辍,历久弥新,更好地守住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