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 欢迎您!建议IE8以上或360浏览器浏览本网站

探寻闽派戏剧,赓续历史文脉|2023-2024学年寒假社会实践成果展

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总体目标,探寻文化谱系,厚植时代青年的历史情怀和文化担当,教育与心理学院“探寻闽派戏剧,赓续历史文脉”寒假社会实践小分队分别前往厦门、漳州、莆田,寻找隐藏在身边的闽派戏剧,接下来让我们跟着各支小分队的足迹,一起探寻各地的闽派戏剧,体验戏梦人生。

214日,经过前期讨论、资料查询等准备工作后,厦门小分队以歌仔戏为研究方向,走进集美人文馆、闽南戏曲艺术中心,切身感受歌仔戏的文化魅力。

2006520日,歌仔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歌仔戏是以闽南歌仔(锦歌)为基础,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潮剧、京剧等戏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20世纪初,歌仔戏兴于台湾岛内,不久传及厦门,并迅速流布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侨聚居的地方。歌仔戏自诞生后,两岸戏班及艺人演出交流不断,作为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宝贵艺术形式,歌仔戏已经成为海峡两岸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情感纽带。

实践队队员查阅馆藏的闽南戏剧等艺术书籍,了解歌仔戏剧发展历史,体会歌仔戏的起承转合。队员们还在相关戏剧书籍的采访实录中了解到,一百多年来,两岸的歌仔戏并未因一道浅浅的海峡而隔断。前有许多台湾歌仔戏演员到大陆寻根,后有厦门市歌仔戏研习中心带团赴台开展“乡音之旅”巡回演出。队员们愈发体会到交流让两岸戏曲界打开发展的思路,同时更深切的感受到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两岸人民心灵契合。

最后成员们浏览“熏风雅集”展区、观看歌仔戏游街影像等活动。活动后队员们仍沉浸于咿呀唱调之中,久久不能忘怀,愈发体会到如今的歌仔戏,在不断改良中实现了舞台向广播、电影、电视等媒体的跨界转型,经典的传统剧目与现代戏济济一堂,为闽南语系中的人民群众带去更高质量的艺术盛宴。

215日,漳州小分队前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漳州古城,了解漳州传统民俗艺术,探寻漳州布袋木偶戏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感受闽派戏剧的文化魅力。

漳州布袋木偶戏,是由木偶表演剧、布袋木偶戏、木偶头雕刻等组成的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民俗艺术,“源于晋,成型于唐宋,兴于明”,几经传承发展,逐渐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艺体系。20065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实践队成员通过近距离了解木偶道具制作艺术、倾听布袋木偶戏的古老故事,深刻体会到在布袋木偶戏的方寸戏台与传承人的指掌操纵间,不断演绎着中国传统艺术的生生不息,让世界的观看者充分感受到漳州古老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217日,莆田小分队在经过前期的讨论规划后,主要围绕着莆仙大剧院、三清殿、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三个地点对莆仙戏的历史文化和传承现状开展实地调研。

莆仙戏,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现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元素,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有着丰富的研究意义。2006520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成员们一同观赏莆仙剧目、在莆仙戏传习所进行学习体验,了解到莆仙戏中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古色古香的空间中近距离感受莆仙戏的魅力。成员们还前往附近的兴化府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探索、对当地民众进行采访,愈发感受到政府对莆仙戏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视,更欣喜地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传承传播莆仙文化的队列当中。

学思践悟 知行合一

肖嘉华:第一次与歌仔戏相遇还是在小时候,那时只觉得咿咿呀呀吵闹,而这次再遇歌仔戏,似乎慢慢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也在实践中像寻得宝儿似的发现了它的魅力。“熏风雅集”展区里各式的乐器,绚丽的戏服,精致的装饰等无不散发出浓厚的艺术气息,透过这一件件展品,仿佛可以看到热闹喧嚣的戏台,听到了悠扬动人的念白和歌唱。还有歌仔戏影像中清晰可见演员展示着柔情细腻的唱腔,跟着鼓乐变化神情,再加上身段、动作、手势,一幕幕活灵活现。在现代都市快节奏的生活中,不妨走进歌仔戏展馆,去听一听唱腔,看一看演出。作为青年学子,也在此次社会实践中对两岸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加坚定认识到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心灵契合。而把更多戏剧同根并蒂莲、融合发展蓬勃、闽台一家亲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这不仅是戏剧的传承与发扬,更是对中华文脉的尊重与守护。

郑佳薪:在此次实践活动中,我充分感受了“掌中世界”布袋木偶戏的生动制作和形象演绎。在精美的木偶制作艺术和精湛的木偶表演技术中凝练着一代又一代非遗传承人日复一日、精益求精的坚守、继承和创新。身为浸润着闽南文化成长的漳州人,在充分了解了闽派戏剧的历史渊源、创新发展并不断走向国际大舞台的过程中,我也更加明确作为时代青年所肩负的文化使命。文化前行,代有其责。作为时代青年,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始终铭记文化血脉,传承文化基因,感悟闽派戏剧中代代相传的匠人精神,更加奋发有为推动闽南文化创新发展。

林颖晨:通过深入了解和体验莆仙戏曲文化,我不禁受到莆仙戏曲精神的浸润,产生过去,且将形成未来。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与演员交流,我感受到那是他们的肢体和脚下的故乡进行的认真的对话,声音里充满了故乡的归属和历史的香气。随着时代的发展,莆仙戏古老而独特的艺术价值历久弥新,愈显珍贵。通过这次实践,我意识到莆仙戏是莆田的文化瑰宝,是莆田人的骄傲,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观看戏曲表演时,我意识到自己在欣赏艺术方面还存在不足,他们工艺精湛的服饰,屋宇上花纹繁复的窗栏板以及精雕细镂的厅桌则无一不是一出出大戏中精巧的道具与布景。莆仙戏带着时代的反光,吸引我们的视线,我应该学会用自己的双脚,用眼睛、用身体的每一个部分去探索和证实他们。让我们携手守望,保护传承,让“可爱莆仙戏,风流世代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次社会实践中,实践队成员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青年,应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以实际行动保护和弘扬闽派戏剧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闽派戏剧在更大的世界舞台上继续演绎更加婉转动人的“中国故事”。


图文:“探寻闽派戏剧,赓续历史文脉”寒假社会实践小分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