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 欢迎您!建议IE8以上或360浏览器浏览本网站

寻闽侨印记,弘侨乡文化|教科院“我和我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社会实践成果展之泉州篇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办公室关于开展2022-2023学年寒假“我和我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社会实践的通知》文件精神,进一步引导青年学生在火热社会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探寻文化根脉,铸牢文化自信,上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从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从而领会“两个结合”深刻内涵,我院充分利用寒假期间的红色文化教育假期,组成以学生党员、团学骨干为主体的“寻闽侨印记,弘侨乡文化”主题社会实践队。实践队以就近就便原则,分为厦、漳、泉、莆四支小分队,分别开展社会实践,旨在挖掘、继承与弘扬好广大侨胞和侨乡人民在建设家园、追求美好生活中所孕育的奋斗精神与特色文化。本期,让我们跟着泉州小分队的脚步,走进永春县五里街、泉州西街、中山路、晋江市五店市历史文化街区,寻访泉州传统街区的华侨文化印记,感受华侨民居独特的建筑文化魅力,探寻身边的华侨故事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精神养分,弘扬时代精神。

游永春古镇,寻海丝记忆

  1月30日,实践队成员们首站探访永春县五里街镇,这里是闽南沿海与闽西北山区商贸流通的重要集散地,被誉为“闽南的商贸重镇”,是曾经东南亚华商“无永不开市”传奇的源头,见证着闽南地区海丝贸易的繁荣,彰显着“爱拼敢赢”闽南文化精神内核。

  辖区内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五里古街尽头的许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五里街则成为众多永春海外华侨的重要乡愁原乡。通过分布在五里古街的十三碣、海客巷、七境十三柱、树南山庄、骑楼商铺等商贸遗迹,大家得以窥见其文化风貌及当年商贸之兴盛。

  作为泉州侨乡人民和海外侨胞共同珍视的历史产物,古街上保留完整的骑楼是闽南人乡愁记忆和游子情怀的文化载体。街区内现存的特色建筑骑楼始建于1920年,是闽南最早的土木结构骑楼。五里街的骑楼多为砖木结构,部分单元后期重建或改建为砖混结构,主体大多采用夯土墙承重,楼板为木楼板,木梁承托,仅部分较晚建设的骑楼部分区域采用水泥浇筑楼板。队员们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到绵远悠久的侨乡文化历史,感受到骑楼建筑融合兼收闽南和东南亚建筑风格之长的鲜明特色,更敬佩于侨乡先民的生活智慧和精神追求:在传承本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以包容开放的姿态,守正创新,不断丰富传统文化内涵和生机活力。

探访鲤城古街,感受桑梓深情

  泉州鲤城辖区有众多华侨建筑,它们承载着鲤籍侨胞乡愁记忆,既是联结海外华侨华人的情感纽带,也是展示鲤城深厚侨文化的重要窗口。

  1月31日上午,实践队参观了泉州西街的洲紫新筑。洲紫新筑位于西街116号,1912年被菲律宾爱国华侨宋文圃购买翻建。宋文圃早年在菲律宾开办酒厂创业,事业有成后,其心中的拳拳爱国心、浓浓思乡情促使他回泉购地置宅并积极支持家乡建设,曾任培元中学、通政小学、西隅小学等学校校董,也曾资助晋江专署公安队、泉州幼儿师范学校等单位进行建设。

  步入宅中,迎面而来的是绿树成荫、清雅幽静的花园,园中另建双层西式红砖的洋楼,富丽堂皇的雕梁画栋,还有塌寿、水车堵、镜面墙等醒目部位的装饰不仅取材多样,而且造型各异,让队员们大饱眼福,感受侨宅建筑里中西风格的完美结合的匠心。

  当天下午,队员们参观了位于泉州市鲤城区中山中路的陈光纯故居。陈光纯出生于南安梅山蓝园(今新蓝村),幼年跟随父亲旅居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后来子承父业,成为马尼拉著名华侨富商。他热心公益,兴办教育,留下了一段为人传颂的佳话。队员们倾听着侨宅所记载的故事,追忆华侨先民劈波斩浪、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以及心系桑梓的家国情怀。

走进晋江古厝,寻找乡愁记忆

  2月1日,队员们参观了晋江五店市。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位于晋江青阳的核心区,街区历史悠久,近年来,在以原有的街巷肌理为纲,修旧如旧的原则下修复,再绽风采。街区中的古厝群是华侨华人的根,饱含了华侨先民打拼的奋斗史。

  街区中的涴然别墅是近代华侨苏孙江夫妇的宅邸,建筑特色中西结合,大气清新,是番仔楼中的精品。对闽南华侨来说,“在外挣钱、回家盖房”是传统。如今,苏家家族中几十口人均在海外发展,只有两人还留在晋江,但故土和老宅却是全家人共同的根脉。

 

  接着队员们来到爱国华侨庄朝北于1935年修建的朝北大厝,大厝如今已成为民俗博物馆,其红砖白石内还原了上世纪一户普通人家的生活场景,向游人们展示着闽南风情与一代人的乡愁。

  值得欣喜的是,为了帮助在外游子们守住乡愁,越来越多热心人士自行筹集资金保护古厝群,他们只希望当海外华侨华人看到家乡变化,看到古厝还被保留时,还有一个回家的理由。

学思践悟,知行合一

20学前2班  杨 雅 琳:

  在这次漫游历史文化街区的泉州之旅中,接触到了诸多华侨建筑,像番仔楼、红砖洋楼、骑楼等等。虽然这些建筑年代久远,但一砖一瓦、一厝一路似乎叙述着闽南华侨千年来远渡重洋、苦心经营的心路历程,还在诉说着海外侨胞深厚的爱国思乡之情。而诸多华侨也将这份情化为建设家乡的动力,不忘反哺故土,助力家乡发展。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在侨乡泉州的土地上凝聚着华侨精神文化:进取、勤劳、开放、包容、奉献。而我们也将以此次社会实践为基,踔厉奋发,传承华侨文化,弘扬拼搏精神。

20心理1班  谢 思 芸:

  在这一次的侨文化调研中,我们发现侨宅侨居不仅保留了闽南建筑的特色,同时还增添了多元的建筑风格。同时侨宅侨居就像一部闪光凝固的侨史,记录着一代代华侨“下南洋”苦心经营的历史,也见证着华侨华人为祖国做出的贡献。每一座侨宅侨居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通过一次次的调研了解其背后故事的同时,我们仿佛也通过这些建筑感受到华侨文化与华侨精神。我们决心用自己所能,保护与传承华侨文化,传承华侨精神,让这份璀璨的传统文化瑰宝更加熠熠生辉。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学有所悟,而后笃行。泉州分队所探寻的华侨建筑凝结了侨宅文化,融汇了华侨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伫立在新时代的浪潮,我们应保护侨乡珍贵记忆,传承华侨不忘本源,反哺家乡的家国情怀和拼搏进取的奋斗精神,同建连心“侨”,共筑复兴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