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办公室关于开展2022-2023学年寒假“我和我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社会实践的通知》文件精神,进一步引导青年学生在火热社会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探寻文化根脉,铸牢文化自信,上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从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从而领会“两个结合”深刻内涵,我院充分利用寒假期间的红色文化教育佳期,组成以学生党员、团学骨干为主体的“寻闽侨印记,弘侨乡文化”主题社会实践队。本期,让我们跟着漳州小分队的脚步,走进知名侨乡——漳州市南靖县塔下村与云水谣古镇,了解漳州华侨文化与土楼客家文化,感受青山碧水、人杰地灵的侨乡之美,探寻身边的华侨故事与优秀传统文化。
2月1日,漳州实践队前往高山太极水乡——塔下村。塔下村位于南靖县书洋镇,山环水抱,环境优越,坐落着德远堂、石龙旗等历史遗存以及裕德楼、顺昌楼等著名土楼景观,是典型的客家聚居地。
作为福建著名侨乡,塔下村蕴含深厚人文气象,英才辈出。追寻历史的印记,实践队先后来到荣汀桥、雪英桥、裕德楼等,了解华侨游子们热爱家乡、建设家园的感人事迹:荣汀桥由塔下村民为纪念张荣汀先生南下致富,发展家乡茶业的爱国爱乡善举而合资兴建;雪英桥则是在外的华侨孝子为纪念母亲,遵从母亲雪英遗愿回乡修建……村落中星罗棋布着大大小小的桥梁,传递着游子心怀故土的桑梓情怀。村内古朴奇妙的土楼建筑映入眼帘,诠释着客家文化与闽南文化相互交融,和谐共生。驻足裕德楼,成员们被它后半楼只有一堵半月形夯墙的奇特“围裙楼”外观所吸引,并进入楼中找寻答案:裕德楼又称“围裙楼”,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后被土匪火烧破坏,直到1972年著名华侨张庆重先生捐资修建前半楼,并在后半楼墙头盖上护墙瓦檐,由此形成了目前独特造型。成员们参观了石龙旗、德远堂等张氏家族根源圣地,领略到塔下华侨闯荡南洋,开垦荒地变绿洲的客家精神。
漳州实践队继续探访诗意古镇云水谣,感受这悠长古道、百年老榕以及其中人文意蕴。在当地村民的介绍中,队员们了解到云水谣古镇是当地著名的侨乡。走进土楼文化馆,馆内详细陈列着众多著名华侨的生平事迹,据《长教简氏族谱》记载,长教简氏族人从第四世(明宣德年间)至十六世陆续开始向外迁移,前往缅甸、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谋生,从中可窥见这座古镇深厚的人文历史渊源以及对海外游子的强大向心力。
习近平总书记肯定华侨贡献:“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建设跟我们有这么一大批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华侨是分不开的。”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塔下村与云水谣古镇的侨乡文化正是华侨华人爱民、爱乡、爱国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追寻华侨足迹,对于青年大学生而言,要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上有新的感悟与行动,结合自身所长,以饱满的热情和精力投身到新时代侨乡建设中,将“寻根、铸魂、圆梦”的精神追求融入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