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 欢迎您!建议IE8以上或360浏览器浏览本网站

战疫不“孤”读-我院研究生学子组织云端文献汇报分享会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学子“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寒假来临,居家战疫,学习亦不能放松。如何充分利用假期时间进行“知识充电”,带动众多学子对学术的热枕,珍惜韶华,敏于求知,构筑抗疫的青春长城,同时避免居家自学容易出现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难题,我院研究生会在院团委指导下,组织开展“假期不停步,学习共成长”线上文献汇报分享会。本次分享会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旨在引导培育研究生学子独立思考、合作研究的科研精神,研究生学子们根据各自所学的专业以及导师推荐书目展开了汇报与交流探讨,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用时代精神启迪经典的研读与当代意义阐发。

儿童的“后台生活”:基于两所幼儿园的民族志调查——学前教育研究生沈静怡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一首蒙学诗唤起许多回忆。我国古代教育十分注重蒙学,孔子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始终一以贯之,沈静怡分享了林兰的论文《儿童的“后台生活”:基于两所幼儿园的民族志调查》。

成人与儿童之间如何互动,如何能够真正认识和理解儿童?这是本文的研究中心。关于当前幼儿园教育实践,研究者们常常忽视“后台生活”,社会文化对儿童及儿童教育认识是存在局限的,幼儿园教育根基应该是以儿童自身为起点展开的生活。研究样本中公立园和私立园相似处很多,但是公立园管理氛围较宽松,幼儿更加自由;私立园制度规范严格,幼儿缺乏自主活动空间。通过研究,作者论证自己观点,即要给幼儿更多的理解与尊重。儿童“后台生活”的存在使儿童成为积极的社会行动者,成为积极参与社会改造活动的实践主体,因此成人要以“自上而下”的视角理解儿童的生活,探究他们的内心世界。

   亲子关系与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抑郁:感恩的中介与调节作用——应用心理研究生余伟

孟子曾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子女对父母的感恩。由于一些原因,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不力,其身心健康令人担忧。范志宇、吴岩通过问卷调查对424名农村留守儿童和229名农村一般儿童进行入户调查,以考察亲子关系对孤独感、抑郁的影响及感恩在其中的中介与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与农村一般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抑郁均较高,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和感恩均较低;(2)父子关系、母子关系负向预测农村留守儿童/一般儿童孤独感,抑郁,且感恩均起部分中介作用;(3)感恩对农村留守儿童父子关系与孤独感、抑郁的预测关系有调节作用,随着感恩水平提高,父子关系对孤独感、抑郁的负向预测力增强。

这些研究数据提醒我们,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发挥感恩对亲子关系调节作用,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和抑郁感,为留守儿童带来爱与温暖是需要我们更广泛的关注的。

   青少年网络成瘾、自尊和学习愿望之间的性别差异:一个结构方程模型——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生部黄捷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人们通过网络可以获取丰富的信息知识,大大拓展了视野,丰富了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也导致了一些人对网络产生依赖,网瘾成为一些青少年成长的重要隐患。在中国背景下,Phoenix K.H. Mo等人首次尝试探索网络使用时间、网瘾、自尊和学业期望之间的实证关系以及网瘾的性别差异的研究,研究表明了在早期培养阶段培养青少年的自尊心和预防网瘾的重要性。读完此篇文献后,在深入了解网瘾的前提下,我对网瘾的性别差异和学习期望差、低自尊的学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作为教育研究者,我们要学会尊重和运用教育规律,同时要预防和避免网瘾带来的危害,有效理性地运用互联网。

 

儿童视角下的中美幼儿绘本的比较——学前教育研究生薛凤清

近年来,我国对儿童早期的阅读教材高度重视,绘本作为儿童喜闻乐见的早期阅读材料,应体现儿童视角。岳亚平等人的研究中运用质性分析软件 NVivo 对幼儿访谈资料进行编码,梳理出儿童视角下的绘本表现框架,以此为研究工具对中美各20本获奖绘本进行了文本分析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中美绘本在题材、文字和图画三个核心节点上既有相同的表现又存在差异。绘本评选的标准不同、绘本创作者秉持的价值取向不同、绘本创作模式的不同是中美绘本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从该研究中也能得到一定启示:今后应明确和完善绘本的评选标准,培养专职的绘本创作者,鼓励并支持他们遵循儿童视角创作更多适合幼儿阅读的绘本。

    说话者口音和言语表达信心对信任决策的内隐效应——应用心理研究生郭志钊

决策研究一直是心理学研究中的热门主题之一,信任决策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研究方向。Jonathan A. Caballero等人针对信任决策做了几个实验。在第一项研究中,30名用英语的加拿大人与用加拿大、澳大利亚或法语口音的英语伙伴进行互动,不同口音的人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结果显示,信任决策显著地受到说话者口音的影响和表达信心的影响。使用同样的范式,第二项研究测试了操纵说话者和听者的社会身份是否会导致将英语作为外语。同样,以英语为外语的被试者不太信任说话方式可疑和带外国口音的同伴,这与他们的语言背景无关。

研究结果表明,在社交互动环境中,听众含蓄地使用不同来源的声音线索来获得社会印象,并引导与信任相关的决策,这些效果并不仅仅由共享的群体成员关系所驱动。语音信息对信任决策的影响在本地和非本地听众中非常相似。


    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基于中国学生群体的元分析——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生李家健

社会焦虑是最普遍的焦虑形式之一,而自尊是个体成长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

张亚利等人运用元分析方法探讨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经过文献检索和筛选,共纳入原始文献58,58个独立样本,被试总数达32181名。根据同质性检验结果,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发现,自尊与社交焦虑存在中等程度的负相关(r=0.3595%CI[0.39,0.31]),社交焦虑测量工具类型能够显著调节两者的关系,但性别和被试类型对二者的关系不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个体的自尊水平与社交焦虑关系密切, 支持了自尊的恐惧管理理论和社交焦虑认知理论。未来应开展纵向研究或实验研究来揭示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因果关系。

 

 

 

 

此次的文献汇报在战疫期间以线上云分享的形式开展,通过对专业相关文献的阅读和了解,同学们纷纷发表了自己对文献的看法,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碰撞思维的火花。同时此次分享会锻炼了同学们的文献汇报能力和概括能力,彼此的交流探讨有助于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扩大知识面与学术思维空间,培养创新精神与科研意识。希望大家在假期中不忘学习成长,秉持科研的初心,在学术的道路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不负青春之我,不负时代重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