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 欢迎您!建议IE8以上或360浏览器浏览本网站

寻芗剧记忆,谋变革创新|教科院暑期社会实践队风采展(四)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指示,学院“一丝带一情,爱拼才会赢”闽南文化实践队漳州分队走进家乡,通过寻找身边的戏曲文化,感受闽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践行者。

芗剧作为闽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老一辈的漳州人,都是看着芗剧长大的,对芗剧有着说不出的情感。每逢重要节日,乡里就会请芗剧团到当地演出,村民们自带小板凳,听俚语咿呀,赏鼓乐悠悠。随着时代发展,戏曲的年轻受众渐少,年轻一代对芗剧文化认知大多仅停留在表面,真正了解的较少。有些人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只有农村人和老年人群体才喜欢看芗剧;有些人认为芗剧已跟不上时代潮流。对此,实践队队员通过线上查阅资料,线下询问老一辈民间艺人,重点学习芗剧发展史和艺术特点,为芗剧重回我们的视野尽己绵薄之力。

经前期的调研,实践队队员们对芗剧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为进一步走进芗剧,感受闽南戏曲的魅力,81日,实践队队员通过腾讯会议平台一同观看了芗剧传统剧目《煎石记》,积极讨论。大家纷纷表示虽然身为漳州人,在本次社会实践之前,缺乏对芗剧文化的系统了解,对于戏曲的记忆,更多是在小时候,跟着大人一块凑热闹;长大后能静下心来好好看一出戏的机会就更少了。借此次暑期社会实践之机,实践队队员们一同鉴赏芗剧,交流不同地区的戏曲文化的差异,分享各自对闽南文化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既增长了阅历、见识,也更加了解家乡,对闽南文化有更深的认识。

践队队员林艺红走访过程中发现在疫情防控形势下,因为脱离剧场情境、缺乏观众公共聚集,导致很多芗剧民间剧团较长的一段时间无法演出,芗剧传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也暴露出了民间剧团自身问题:资本相对薄弱、经营模式上较为传统、收入来源多是依靠演出费用、演出形式单一、应对危机手段少、人才易流失等短板。民间芗剧文化何去何从?这也引起大家思考,纷纷献计献策:

实践队队员周舒敏提到政府应该多加支持宣传,健全保护机制,出台相关政策;推动闽南文化走进校园,深入中小学课堂进行戏曲文化熏陶;组织闽南文化的主题教育活动,吸引有兴趣的同学学习;还可通过互联网、公益广告或戏曲相关节目以及广播等媒体渠道扩大影响力。

其他队员补充关于戏曲文化传承的想法:

1.促进戏曲艺术传播渠道多元化,借助网络平台推出系列公演节目;

2.鼓励剧本题材内容创新,既要继承芗剧文化精髓,也要与时俱进,传达时代精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加以继承”,这是在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必须把握的科学方法论。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实践队队员感受闽南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走进社会,开拓眼界,提升本领,增强自我。同时也认识到传承和发扬芗剧文化既任重而道远,也迫在眉睫。作为新时代青年,面对芗剧这一家乡靓丽文化名片,应当尽己所能,坚定文化自信,让芗剧保持永久文化魅力同时,也绽放出时代风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