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爽
科研和教学孰轻孰重?对于高校教师这是一种无言的痛。对此,我主要有两问:一问公平合理性。评职称为什么只重论文不重教学?评职称时在教学方面,只要最低学时数满足就OK,至于教学质量——who cares?科研方面,必须有N篇论文,还要分成三六九等(A、B、C刊,CSSCI, IE等各种评判标准)
我们也看到有些学校打破常规,开始评教学型教授,这本来是个利好消息,但是,教学型教授必须有固定数量的CSSCI科研论文,而科研型教授却没有被要求必须取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甚至连校级教学奖的要求都鲜有提及。这公平么?合理么?
二问政策导向性。高校到底是教学单位还是科研单位?教师的主业到底是教学还是科研?活生生的学生和冷冰冰的论文到底哪个更值得教师全力以赴?
毋庸置疑,职称评定的靶子指哪,大学教师就得集中精力打哪。科研的指挥棒一挥,众老师便忙不迭地把自己变成论文加工厂工人——在搜索、翻看、备料、加工、核对、检验……的流水线上拼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此外,还要各种找门子、托关系、花银子,才有可能让自己才产品最终“出厂”。一篇CSSCI文章价格已经从2年前的2万飙至现在的3-4万,而且还要排长队等待,这是要命的节奏么?
既然发论文这么烧钱,那就必须有来钱的道。于是,于是不少教师为了养科研,又把剩余的有限精力外流到校外培训、咨询等赚外快的事务上。此外,诸如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基础课教师本身课时就多,全国同类教师数量却相当庞大,相关刊物又相对较少,要求他们与其他专业课教师一样去按科研成绩评职称,他们背负的压力可想而知。加之每个人又有自己的孩子和家庭需要照顾,那么,能牺牲的除了学生还有谁?所以照本宣科、内容陈旧、毫无生气的课堂也就不足为怪了。
可以看出,教学现在显然成了高校里一种被架空的、最不适用的摆设!搞教学不搞科研成了名符其实的“傻子”。实际上,一个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背后的付出只能多于科研。把课讲好是一门艺术,它需要不断地雕琢,不断地更新,不断地提升。好的老师通过好的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和价值远远高于他写的几篇论文。但是,现在到底有多少老师肯为学生付出、肯为课堂付出?那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牺牲?
政策的导向让老师们一窝蜂涌向科研之路,但论文的质量如何?受益人到底多少?除了每位教师和每个高校发表了多少多少篇论文这些数字听起来光鲜之外,这些“高雅”的论文相对于“庸俗”的人才培养来说确实显得有点不接地气。
(作者系辽宁大学公共基础学院 副院长)
[责任编辑:李平沙]